开云体育首页:
自6月“路易号”启航后,兴业太古汇周边客流日均达8万~10万人次,周边商业体营业额平均增长20%~30%。面对这一现象级城市事件,无论是项目自身、还是周边竞争对手,亦或是属地政府,都希望抓住这一流量红利。
在政府主导下,“静安航线纪念船票”活动以“路易号”为核心IP,通过专属船票串联兴业太古汇、张园、丰盛里等14家商场与酒店,对持船票的消费者给予满减、赠品、积分兑换等优惠。
回过头看,在商业地产行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竞中有合、合中带竞的生态演变,实则无处不在。它既反映了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时代趋势。
根据中指监测数据,截至2025年5月,全国3万方以上已开业零售商业项目总数超6700个,总建筑面积约5.9亿平方米。
而根据《中国城市商圈发展报告2021》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彼时,全国已拥有超1万个大中型商圈。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随着各类商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商圈持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单个商业项目想要实现“一家独大”,基本已无可能。
众所周知,同一商圈内的商业项目,常因客群重叠、业态交叉、品牌“撞脸”等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甚至会因差异化不足而陷入同质化内卷。若过度竞争,可能会引起两败俱伤,一方面会造成商户资源浪费、经营成本攀升,另一方面更会削弱商圈整体竞争力,影响城市商业能级的提升。因此,一个成熟的商圈必不可少的便是良性的竞合生态。
缺乏竞争轻易造成商业发展停滞,而错位经营能有很大成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是维持商圈健康动态平衡的关键。上海南京东路商圈、北京王府井商圈、广州天河路商圈等国内公认的核心商圈便是典型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聚集了众多特色商业项目,因此,也是很多游客“到访清单”的目的地。
以“路易号”所处的南京西路商圈为例,来客地图显示,该商圈内密集分布约17个商业项目,形成“高端 - 潮流 - 大众 - 特色”的商业分层格局。在高端奢侈品领域,兴业太古汇、中信泰富广场、上海商城等展开激烈竞争,争夺高净值客群;时尚/年轻力板块则有芮欧百货、晶品购物中心、TX淮海等“撑场”,共同争夺年轻花钱的那群人。此外,还有南京西路818广场这类覆盖大众消费的项目,张园和丰盛里等由历史建筑改造的文化体验街区。它们通过鲜明的商业分层格局,实现了客群对接与场景互补,从而提升了商圈的整体聚客能力。
除了错位互补之外,像天目里国际街区、上海元界Neo World等街区项目,则是借助产业/商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自身价值增长。
以元界Neo World为例,该街区汇聚了腾讯、网易、米哈游等游戏领军企业,周边分布着多家动漫主题店、游戏体验馆、手办潮玩集合店。元界Neo World以“元”为核,通过与周边项目联动推出“次元漫游季”,共享宣传资源、联合设计打卡路线,既承接了商圈既有的二次元客群,又通过将二次元文化融入城市基础设施的差异化互动场景,形成独特吸引力。
单个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存在局限,但当多个项目聚集时,能够形成较为强大的“商业集群效应”,明显提升商圈的整体吸引力,尤其是对远距离客群的覆盖能力。在这一聚集态势下,项目之间的合作通常体现在联合营销活动上,以强化商圈的协同效应。
近年来,随着政企合作的日益紧密,商圈内的商业项目联合开展区域主题活动的频次也在增加,在统一主题下,这种合作模式能够高效整合资源、统筹规划,进一步放大商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吸引更广泛的花钱的那群人。这一趋势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火热的夜经济/夏日经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上海:6月-9月,2025上海夜生活节开启,本次活动围绕夜购、夜食、夜秀、夜娱、夜游、夜动、夜读7个维度,推出了首批130余个夏夜特色活动。在夜游环节,还首次推出“夜上海公交专线”, 定制的公交路线涵盖BFC外滩金融中心、上海新天地、兴业太古汇、久光百货、上生新所等五个商业地标。期间,这些项目也举办了应景的主题活动。例如BFC外滩金融中心开启为期29天的外滩夏日“宠上天”之旅。
北京:7月1日至8月31日,北京“夏日美食节”活动联合北京东城区王府井、隆福寺、前门等5大商圈的餐饮商家,向用户奉上超值美食团购套餐,同时通过商圈大事件、千万嗨吃券包等活动助力商家暑期经营,激发北京夏日消费。
重庆:7月,2025不夜重庆生活节暨第三届重庆国际啤酒文化节举办期间,“嗨啤九龙”潮夜打卡活动同步开展,在杨家坪步行街、西城天街、万象城、民主村、力扬·AIC 5大站点设置打卡活动,吸引消费的人参与互动。
除了同一商圈内项目间聚焦本地客群、以短期促销或场景联动为核心的“抱团协作”以外,近期,深圳东门老街×澳门官也街的跨城市合作,则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商业跨城市协同发展的可能。
8月,深圳东门商会与澳门离岛工商业“官宣”,双方将在旅游推广、文化创意、品牌打造、青年创业、智慧商业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共同打造大湾区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去年7月,深圳东门步行街与香港油尖旺庙街也进行了结对共建签约。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深圳东门老街、香港庙街、澳门官也街三街将联动举办中秋美食文化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在三地同设会场,通过美食、民俗、艺术等多种形式,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湾区中秋美食嘉年华”文化交流品牌。
资本联手开发/打造项目,亦生动展现了商业地产的竞合生态。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有效分摊高昂的拿地成本和开发风险,更能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过去,市场见证了重庆长嘉汇购物公园、成都环球贸易广场、赛格国际等“双强联合”项目的出现。未来,至少还有7个待开业项目也是出自企业合作之手。
纵观表格,从合作模式来看,当前商业地产联合开发主要呈现三种类型,分别为港资与本土国企联姻(如太古地产×珠江实业开发广州聚龙湾项目);跨境资本合作(如香港置地×仁恒置地x传化集团打造的杭州光环梦中心);央企与港资协同(如招商蛇口×香港置地合作重庆光环花园城)。
从数量分布看,在列举的7个项目中,港资参与率达100%,香港置地、太古地产、新世界发展等港企均在积极拓展内地市场。
对内地企业而言,可借势港资成熟的品牌、管理、资源等运营体系,提升商业经济价值。以苏州中環为例,项目总建面约19.1万㎡,定位为国际高端商业综合体。该项目在拿地阶段就设定了严格的招商标准:开业运营三年引进至少3家超一线家一线奢侈品品牌,并引进中高端精品零售、特色餐饮(包括但不限于黑珍珠餐厅及中外知名餐饮品牌)。
面对这样的高规格要求,苏州中環引入的是2024年末,香港置地公布的全新的商业产品线——置地中環,旨在营造引领精雅生活方式的高端目的地。
我们总说“反内卷”,但当你身处其中,便能明显感知到,没有一点一个项目,能完全脱离行业生态独善其身。所谓的“竞”,或许是在客流、资源、市场占有率上的短期拉锯,但“合”才是突破孤岛困境的关键。就像项目与项目之间,既会在品牌招商、活动创意上比拼高下,却也需要通过联合营销、业态互补共同做大区域商业蛋糕;既会在服务体验、运营效率上一较高下,却也依赖基础设施共享、客群相互导流来降低整体成本。
这种“竞中有合”的生态,恰恰印证了“非孤岛”的智慧,竞争倒逼个体进化,合作实现生态共荣。在这个动态平衡中,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绝对的游离,项目在较量中找到平衡,在共生中实现持续生长,这才是商业生态最理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