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南昌职业大学:构建产业与教育协同机制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

来源: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06-20 22:10:08

开云体育下载官网:

  在当前加速构建制造强国、推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地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昌职业大学在行业产教联合体建设中开创了新的发展路径,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生产的铸铁焊接难题——例如台车修复(采用球墨铸铁材料)焊接时,仅能依赖美国进口焊丝,其价格高达680元/公斤,由于缺乏替代品,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针对此问题,方大特钢的教授级工程师兼副总经理谢雨田提出自主研发焊丝的构想,在校企合作的反复试验中,从焊丝的元素配比入手,结合焊接性能及工艺评定,最终成功研发出性能超越美国同种类型的产品的焊丝,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江西省电视台录制了一场“挑战不可能”的活动,由方大特钢的教授级工程师兼副总经理谢雨田提供工艺技术指导,南昌职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吕杰提供焊接技术指导,南昌职业大学顾问陆小斌策划,以及方大特钢焊接高级技师、南昌市劳动模范、江西省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罗宏伟执行焊接操作。活动挑战了使用4根直径6毫米的钢筋将重达7.86吨的台车吊起,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难点在于钢筋为低合金钢,台车为球墨铸铁,属于典型的难焊异种金属焊接,加之6毫米钢筋直径过细,焊接面积较小,使得挑战难度极大。通过不断克服省级挑战,最终成功运用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丝,一次性完成挑战。以“挑战不可能”的创新精神,构建了“产业+教育+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为推动中国焊接事业的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焊接品牌,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昌职业大学联合申报了由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主办的“全国焊匠技艺创意大赛”,旨在展示中国焊接人才的卓越风采。

  传统职业教育领域长期面临着“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技能培养与产业升级不匹配”等棘手问题。方大特钢与南昌职业大学突破体制壁垒,以共建行业产教联合体为载体,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机制。

  定制化培养体系:围绕钢铁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校企联合开发“钢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机器人应用”等特色专业群,将企业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创新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双导师协同授课: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开展“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校园阶段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在工厂实训期间直面生产一线难题。

  沉浸式实训平台:校企共建“智能炼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工业互联网运维实训基地”,学生可在模拟真实生产环境中做相关操作训练,同时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入企业车间,在老师傅带领下掌握“看火色判断炉温”“听异响排查设备故障”等传统技艺的现代应用逻辑。

  产教融合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兼具精湛技艺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工匠”。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昌职业大学通过三重机制,推动人才教育培训范式升级。

  工匠精神浸润机制:将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站建在校园与企业双阵地,邀请全国劳模、“钢铁工匠”每年开设“工匠讲堂”,以自身经历诠释“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念。学生在参与企业“党员攻关项目”时,在“较真碰硬、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中耳濡目染,实现从“技能学习者”到职业“精神传承者”的蜕变。

  创新潜能培育体系: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提供指导,激励学生围绕生产实践,开展项目上的微创新与小发明活动,以孕育企业未来的重大创新成果。

  跨界融合培养机制:打破单一技能培养模式,推出了“钢铁+数字化”“制造+绿色技术”等一系列跨界课程模块,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不仅精通传统制造工艺,还擅长运用大数据分析生产数据,通过工业软件优化生产流程,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急需的“技能+智造”双料人才。

  方大特钢与南昌职业大学的合作实践,凸显了产教融合在国家发展的策略中的重要性。

  劳动价值的时代阐释: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已不再是“次优选择”,而是转变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生动诠释。

  技术创新的中国方案:在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技能鸿沟”的背景下,中国产教融合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既保留“师徒传承”的技艺精髓,又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科学体系,为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提供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学校协同”的新范式。

  尽管产教融合政策已取得一定进展,如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等,但目前仍面临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政策保障机制待完善等挑战。方大特钢与南昌职业大学的探索启示我们:唯有以“挑战不可能”的勇气打破体制惯性,通过立法明确企业育人责任、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政策、构建跨区域产教联合体等创新举措,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激活人才第一资源、释放创新第一动力、厚植产业第一支撑”的关键枢纽。

  从长江之滨的钢厂到赣鄱大地的校园,产教融合的星星之火,正燎原于中国制造的广阔天地,照亮未来之路。当“工匠精神”邂逅“数字浪潮”,职业教育与“产业星辰”交相辉映,中国正以人才觉醒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力量,在全球经济的“空白处”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增长传奇——这是对劳动最崇高的礼赞,更是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强国的底气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