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新乡篇丨区域联动激活发展新引擎

来源: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10-16 17:28:19

开云体育下载官网:

  亚都集团科技副总、河南医药大学孙永琨博士(左一)和研发团队一起观察蛋白样品的稳定性。 受访者供图

  牧野大地,风劲潮涌。“十四五”期间,新乡市以“创新驱动、区域协调”为核心战略,以“校地校企合作筑创新高地、区域协同发展拓增长空间”为双轮驱动,加速构建全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从长垣-封丘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产业协同、到“工”字形产业带的链群集聚,再到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新乡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以要素流动激活发展潜能,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区域优势互补”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为决战决胜“十四五”注入强劲动能,书写了现代化建设的牧野新篇。

  10月8日,位于“中国医疗耗材之都”长垣市的亚都集团研发中心内,企业科技副总、河南医药大学博士、河南省医用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孙永琨正在观察蛋白样品的稳定性。

  “我们和企业一同研发的这个蛋白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试验产品有效率达95%以上,可用于解决慢性伤口反复感染的难题,项目最终成果有望填补我省在三类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孙永琨介绍。

  今年9月,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的I类抗肿瘤创新药BTK抑制剂TM471进入临床试验Ⅱ期阶段,对全国招募180名志愿者,标志着该药研发进程有了新突破。“这项成果刚在河南师范大学实验室发现时,缺乏转化条件。我们合作后,目前已成功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若后期临床试验顺利的线年可以上市。”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亚都集团牵手河南医药大学、知微生物BTK抑制剂的转化,是新乡市深化产学研融合、推进校企校地合作的实践成效。

  新乡坐拥13所高校、284个各类科研平台,为助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创新活力,新乡市通过推动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十四五”期间,新乡市出台《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实施“科技副总+校外导师”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建立“高校科研清单+企业需求清单”双向对接机制,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精准“结对”,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成为破解产业“卡脖子”技术的重要路径。

  黄河北岸,中原农谷推动“校院谷”深层次地融合,建立科研教学融合互促、重大平台引领、人才互认共用三大机制,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藩篱。如今,中原农谷集聚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会聚16名院士、62支创新科研团队和420余名高层次种业人才,积极承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平台,扩容校企校地合作。这片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的“农业硅谷”,已经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数据见证创新效能:2024年,新乡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截至2024年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88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46家,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2079家,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今年6月30日,新乡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构建工字形产业带”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打造全市高水平发展的“产业脊梁”。

  “工字形不是地理上的连线,而是产业上的织网。”按照新乡市的规划构想,一是建设北部工业走廊,立足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食品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二是建设南部工业走廊,推动平原示范区、原阳县、获嘉县着力壮大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三是建设中部工业走廊,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现代化工等产业,实现主城区与新乡县、延津县联动发展。

  “工”字形产业带上,涉及县(市、区)面积约占全市的73%。“工”字形产业带要如何建?

  “工字形产业带不是摊大饼,不是拉郎配,而是要以盘活存量为主,形成多节点、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新乡学院经济学院博士葛林认为。新乡市组建工作专班,明确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努力构建“工”字形产业带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尤其是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进一步梳理明确主导产业,科学编制“工”字形产业带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带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看北部,辉县市形成了以长城铸钢、腾飞机械、前进重工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也拥有米多奇、星河生物、九月天等食品产业龙头;卫辉市现有食品制造企业50家,新材料企业7家,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打造百亿元级食品制造产业集群、50亿元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凤泉区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实施了19个工业项目。

  望南部,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汽车零部件融入全球产业链,基因工程蓄势待发,现代化工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例,南部工业走廊区域内有九多肉多、雨轩食品、千味央厨、连福记、京新食尚等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85家,约占全市比重的30%。

  观中部,工业规模占全市的“半壁江山”,新乡县和延津县的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分量十足。中部工业走廊承北接南,是带动全市发展的枢纽带、动力轴。

  新乡“工”字形产业带上的工业经济,根基厚实,各有特色,其中规上工业规模占全市总量的83%。新乡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市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从郑州东站坐高铁到新乡东站,20分钟;从新乡市区驾车到郑州航空港区,1个多小时现在往返郑新上班很方便!”在郑州航空港区一家电子企业工作、家住新乡的李媛,早已习惯这样的“双城生活”。

  新乡与郑州仅一河之隔,往来交通便捷、经济交往密切、产业互补性强。“十四五”期间,新乡主动融入郑州都市圈,鲜明提出“南向发展”战略,把平原示范区作为融入郑州都市圈的“桥头堡”,增强新乡与郑州的功能对接和产业配套,进一步放大“郑州辐射力”、提升“新乡承载力”,促进郑新两地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共同发展。

  交通先行,与郑、汴高效联通。8条黄河通道贯通南北,新晋、兰原等5条高速项目建成通车,日均跨河客流总量突破10万人次,郑新之间大通道建设极大地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

  创新协同,平台载体赋能。郑新两地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纽带,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牵引,联合共建生物医药创新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共同致力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产业协同,共建发展共同体。有着完备产业体系的新乡,围绕装备制造、电池及新能源等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产业链,加强与郑州协同发展“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终端市场”的食品制造产业协作模式,吸引千味央厨、九多肉多、雨轩食品、巴奴央厨等企业落户新乡,并逐步实现链群式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全面配套宇通、比亚迪等郑州整车企业。

  公共服务互通,共享协同福利。新乡南太行和黄河沿岸成为郑州市民近郊休闲、旅游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融合发展,“放新办”牵手“郑好办”实现跨城云互通,加入“郑州一网通办都市圈”,实现了政务服务APP高频应用的互认互通、异地通办。中原农谷至郑州客运北站公交双向对开,极大方便了两地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新乡市政府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市还推行主城区与近郊县“四位一体+飞地”模式,谋划实施新新、新延、新辉、新卫、新获、新原等快速通道,实现城乡交通物流互联互通。

  从校地合作的“创新火花”到区域协同的“发展洪流”,新乡“十四五”期间的协同实践,不仅带来了数据的跃升,更重塑了发展的逻辑:在决战决胜“十四五”的征程中,新乡以协同打破行政壁垒与产业边界,以融合激活创新潜能与区域优势,让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区域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牧野力量。

  国庆中秋假期,位于封丘新区的“长封一体化”飞地产业园内,河南三能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明德机电有限公司和中晶环境公司等优质企业正加速安装生产线,预计年底前投产运营。

  在新乡,封丘县与长垣市地域相邻、历史相承、人文相通、禀赋互补,同属于新乡市“一主两翼多点”发展格局中的“东翼”。2022年以来,在长垣和封丘两地,一场以飞地经济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

  借飞地拓空间,以协同聚动能。作为新乡市响应国家“十四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河南省县域经济“成高原”部署的关键举措,自2022年“长封一体化”启动以来,紧扣“研发+制造”“总部+基地”模式,通过10.4平方公里的飞地产业园,高效集聚两地优势资源长垣的产业基础与封丘的土地要素在此互补融合,推动创新资源向卫材、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集聚,3年间实现总投资超32亿元,生动诠释了“1+12”的发展效能跃升,“长封一体化”飞地经济改革方案还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封丘县王村乡前方庄村,原本只是县城西郊的一个普通村庄。2022年4月,随着新乡市《关于支持“长封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出台,这个村庄被规划进了“长封一体化”飞地产业园,300多户村民只用8个月就完成了全部搬迁和就近就业。

  “协同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更是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封丘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如今,该县正以“长封一体化”发展为引领,推动飞地产业园及封丘城南新区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三区产城融合发展,将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集聚优势,以此来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目标。(河南日报记者 赵振杰 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