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尽头的垃圾桶里,堆满“肖秀荣”、“张宇”、“考研红宝书”,它们曾是被小陈供奉的圣经,此刻却成了废纸。
因为她已经下定决心放弃读研。尽管已经连考三年,才赶上今年分数线一下子就下降的好机会,她依旧很决然地做出这个选择。
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减少了20万,今年的数字更夸张,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足足减少了50万。
这每年放弃考研的几十万考生,难道都是对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动摇吗?肯定不是。
这是对高学历过度崇拜的社会,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力量下达到某种临界点时,发生的一种自我矫正。
那时候,硕士文凭是外企金领的通行证,是北京三环首付的预付款,是阶层跃迁的垫脚石。
二十年后,在深圳科技园的咖啡馆里,手握双一流硕士文凭的赵磊,正在给专科毕业的老板写述职报告。
他的月薪比楼下快递站站长低3000块,他的日记本里赫然写着:“35岁前考公上岸。”
在高考和公考的双重夹击下,硕士研究生对个人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正在变得有些尴尬。
这种尴尬,来自高学历文凭的泛滥引发贬值的现实,也包括读研尤其是专硕读研期间的各种投入,实质上慢慢的变成了很多工薪家庭和中年失业者负债的原因。
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10,498元,较本科生的8,758元仅高出19.9%,较2018年的34%溢价率大幅下降。
智联招聘《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显示,硕士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为56.7%,低于本科生的60.2%。
在某省的公中,北大硕士争夺街道办岗位,而杭州MCN机构给带货主播开出的价码,比985高校副教授的年薪高出三倍。
在广州城中村的握手楼里,25岁的李薇把传播学硕士录取通知书折成纸飞机,从八楼扔向楼下的菜市场。
即使考研已经成功上岸的人,放弃者也慢慢变得多。这一点上,很多非名校的MBA专业可以说是重灾区。
由于读MBA而负债的人慢慢的变多,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本来很多人主要是因为遭遇失业和职业瓶颈亚历山大,而想用这个途径再博一把,结果毕业后才发现MBA硕士证书已不再是职场跃升的神器。
但花掉的积蓄和刷掉的信用卡却仍然是雪上加霜的新负担。负债又找不到工作产生的焦虑,让有些人继续加码,借钱去上更多的职业课程,甚至被忽悠到一些类似传销的非法课程,走上一条不归路。
十年前,放弃研究生入学机会还能让人感到震惊,如今就是在抖音上拍成段子,甚至直播自己撕掉录取通知书,也没什么人关注。
李薇的新阵地是美妆带货博主。镜头前,她正用念考研英语的语速讲解美妆新产品。在她现在的意识里,转化率比录取率更实在,也更有用。
这不是个例——某考研机构的调研白皮书显示:2024年弃考的应届生,23%转向直播电子商务行业,17%涌入新兴起的产业工厂的流水线%在B站等内容平台让人给自己的作品打赏充电。
连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承受不了三年读研成本与回报的失衡,更别说上年纪的中年失意群体。
读研读博,已不再是一个人前半生搁浅后的避风港,更不再是有些人逃避人生失败的最佳借口和理由。
在新闻报道和综艺娱乐节目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到中年还在啃老式深造的巨婴,但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这样的“高等游民”藏在社会的角落里,正在让他们的家庭、父母和伴侣产生困扰。也许你的身边就有。
华为2023年校招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4.2%的录用者来自职业院校,涉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云计算等紧缺岗位。而现在这一个数字已超越30%,今后还会更多。
比亚迪2023年招聘中,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技术岗录用职校毕业生占比41.7%。
他们能徒手调试工业机器人,却从来就没发表过论文。但这不代表这些职业技能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差。
深圳龙华的富士康工厂里,24岁的周明熟练地维修着最新型的机械臂,他的书架没有肖秀荣,却堆满各种外文版的工业实战书籍。
三年前,父亲以死相逼要他专升本,如今他带队攻破新能源汽车焊接技术难题,年薪是同龄硕士的2.3倍。
“考研?”他摸着机械臂上的编码器表情有点戏谑地意味,“公司技术交流会,我看见大学里的教授还在研究二十年前的参数,而我们已在训练机器人的神经网络。他们私底下其实在偷偷跟我们学!”
已经有AI领域的专家公开声称:从未来趋势看,人工智能很难取代职业技能人群,反倒最容易取代的是那些非科研性的高学历人群。
这对那些缺乏目标与规划,却追求高学历的无脑考研者来说,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德国联邦劳工局2023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国技术工人平均年薪4.2万欧元(约33万人民币),高于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3.8万欧元。
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2022-2032年间增长最快的30个职业中,22个无需硕士学历,包括风力发电机维修技师(预计会增长45%)、护士助理(增长25%)。
北京某985高校教授在退休前,在参加完得意门生们举办的师生聚会回来,有点苦涩地跟老伴说,“我带了30年研究生,没想到现在最好的学生现在都去卖保险了,什么自由职业,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中年失业!”
在深圳湾的创业咖啡馆,出身清华硕士的投资人老赵的BP筛选法显得简单而粗暴:“团队里有三个硕士以上的项目,直接扔碎纸机。”
而他的最新猎物,是个高中辍学的AI极客,那个05后的小子,用大模型帮莆田鞋厂打版,三个月流水破亿。
50万人集体放弃上岸的蓝图,但真正的追梦者,正在跳下过去腐朽的大船,在时代的激流里摸索未来的浮木。
当深圳技师学院的激光雕刻作品登上国际工业设计展,当山东蓝翔的毕业生在卡塔尔世界杯场馆铺设5G网络,个体能力提升的途径,早已突破学历的围城。
作者简介:前国际4A创意总监,知胜咨询创始人,公众号小宇宙全开主编,操盘过多个10亿级品牌转型战役,现为多家行业颠覆性新技术/新业态企业来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并致力于将最新的营销技术及成功案例赋能给中小企业。
文章没有看完:①说的有点道理也有一点点现实。②但作者看到的是冰山一角。③大部分知识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会过时。
大部分中国大学系统学习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对眼前流行的技术前沿缺乏实操能力。
上一篇:2025年怀仁住建局元宵彩车事情
下一篇:亚洲归纳一区二区17p